东升煤炭
重信用 · 守合同
DONGSHENG COAL
0411-87806910
内蒙煤 | 大同煤 | 铁法煤 | 本溪煤

煤化工未来大有发展

发表时间:2015-11-09 00:00

  在现在油价下跌的新时期,煤化工普遍受到经济性的考验,加上一些项目投产后开车并不顺利,无论社会舆论,还是政府高层,都对煤化工持有一种疑虑的态度。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,煤化工被人们所接受和了解,还需要时日,存在种种疑虑也情有可原。但凡是产业内人士,都应该“风物长宜放眼量”,不要被目前的困难所吓倒,导致意志动摇。事实上,如果用五年、十年,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问题,煤化工是绝对会有生命力的,而未来必然大有可为。


  1、能源安全的现实考量


  能源的安全问题,似乎已经是老生常谈,但这的确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


  根据BP公司最新发布的《BP2035世界能源展望》报告。2035年,中国将超过欧洲,成为世界上**的能源进口国,进口依存度从15%升至23%。


  其中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从2013年的60%(600万桶/日)升至2035年的75%(1300万桶/日),天然气依存度从略低于30%(40亿立方英尺/日)升至超过40%(240亿立方英尺/日)。


  今年中央一季度经济工作会议上,习近平主席曾脱稿就煤炭清洁利用即兴讲话(笔者**获得),其中谈到煤化工的能源安全意义:能源安全**的问题是自己自主掌握还是让人家卡脖子,如果依存度达70%以上,问题就大了。


  这说明国家高层对能源安全,在内心深处有一条红线。此前业内对石油对外依存度的红线普遍认为是61%,习近平的讲话放宽到70%,那么75%呢?还能安之若素的接受吗?


  中国的石油工业,在大庆油田发现之后,再难有类似的突破,几十年来的石油采掘业的发展,事实上已经证明我国的石油资源禀赋有限。而天然气目前最热的页岩气,业内的观点也是困难重重。


  近些年来,国家战略布局,合纵连横,通过利用国际能源大市场,和俄罗斯、中东等国家、地区合作,实现了能源多元化供给并实现平衡,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

  但是在国际体系不为中国所掌握的前提下,这种大头在外的能源供给格局,存在着极大的风险。而反观国内的资源禀赋,富煤、贫油、少气,通过利用所多的煤炭,生产所缺的油、气及相应化工品,天然可弥补国内资源禀赋缺陷。


  量大度小,仅从能源安全角度的考虑,煤化工的存在即有其必要性。存在煤化工项目,最起码可为中国对外购买油气,提供谈判筹码(价格高于煤化工转化成本,即可自己生产)。目前最迫切的,是保持煤化工技术的不断演进,并进行工业化验证,进行必要的大规模煤化工工业项目平稳运行,积累经验。至于总体规模发展到多大,那是待考虑的另一个问题。




  2、煤炭工业存继的重大问题


  中国的煤炭工业所存在的问题,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。如果中国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,那么煤炭企业也应按市场规律办事,物竞天择,优胜劣汰。


  但中国的国情是煤炭企业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,其中大多数甚至起始于建国初期,走过计划经济时代,直到如今。


 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,国家的承诺是“从摇篮到坟墓”,这就决定了国家对这些煤炭工业负有责任。当下煤炭价格行情不好,煤炭企业普遍亏损,在这个时候如果简单的按所谓市场化原则办事,至少是违背承诺的情理的。


  而从现实考虑,如果煤炭企业倒闭,工人下岗,不可避免会引发社会动乱。以龙煤集团为例,整体5000万吨产能,职工数十万,加上背后的家庭,相关人口近百万,而目前***的千万吨矿井,人员可以降低到百人以下,如此差距,如何竞争?但如果龙煤工人下岗,带来的必然是工人聚众维权,社会不宁。


  煤炭工业出现的问题,既是国家缺乏长远考虑的结果,也是现阶段国家缺乏决策魄力的表现(应财政托底,让无竞争力煤企破产)。但在中国现实的逻辑下,更具可能性的是,国家出台政策,扶持煤炭工业,以避免现状恶化。


  煤炭产业的转型发展,历时有年,凡是与煤相关的,煤-电-铝、煤电、煤-焦-化等等,煤炭行业都试了一遍。但是如电解铝,煤焦等传统煤化工,全部已经产能过剩,而且煤炭行业进军这些领域,既不专业,规模又小,难以在红海中生存。至于煤电,在政策调控火电,以及电力整体供应过剩的格局下,空间狭小。


  目前来看,煤炭工业要持续发展,转型升级,新型煤化工几乎是仅有的一条道路,尽管这条道路并不好走,充满荆棘,但煤炭工业也不得不走。事实上,煤炭工业以及意识到这点,行业内部已形成共识,要“原料、燃料并重”,走煤炭深加工之路。


  煤炭工业的问题如果继续发酵,触碰的是国家维稳的红线。再考虑煤炭工业发展的仅有选择,毫无疑问,国家高层必然会出手推动煤化工产业发展。




  3、振兴经济的一个选择


  当下的中国实体经济非常疲软,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。目前从各方传递的信息来看,国家高层有意通过投资来促进增长,来避免中国经济硬着陆。


  在此之前,新任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造访潞安煤制油项目,留下一句话耐人寻味:目前煤炭9成以上企业亏损,潞安集团仍坚持建设煤炭深加工项目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有助于带动目前低迷的经济的增长,是有意义的。


  大型煤化工项目,动辄以百亿计算,惠及的是整个产业链,各地的煤化工大项目,多由当地省委书记主抓,概因其体量足以对一省经济产生影响。如果说要要通过投资拉动经济,煤化工项目是值得考虑的一个选择。




  4、煤化工技术渐趋成熟,环保问题可解


  与外界的观点并不相同,在笔者看来,煤化工技术上并不存在大的问题。以煤制油为例,十万吨级的煤间接液化制油项目,以及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行了多年。神华直接液化项目,也正朝满负荷、**化运行迈进,现在已经在考虑二三条线的建设。而甲醇制汽油路线,十万吨级的项目有多个运行多年,只是由于经济性,难入主流。


  煤制气现在需要突破的,是百万吨级的门槛,但事实上煤制油这些年来发展步伐稳健,兖矿的百万吨项目也即将投产。未来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技术风险,当然,要达到满负荷还需要时间的调试,这是化工业的通例,正常现象。


  煤制气是现在外界质疑较多的,工业示范项目问题重重。但事实上,煤制气的技术比煤制油要简单,所需要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气化环节,但事实上问题根源在于煤种,煤炭的成分非常复杂,各地成分均不一致,甚至同一地区不同煤层成分也不一样。当下煤制气甚至煤化工产业出现的问题,根源在于对煤种不了解,以及如何为煤种选择最合适的气化技术。


  但在前面的经验教训面前,煤化工行业已经经受了一次科普,后续的项目在类似问题上应可少走弯路。


  煤化工目前出现的问题,也是国内项目管理、建设的思维、文化还较为落后,加上**次接触如此大型、先进的煤化工项目,脱胎于过去的化工业的煤化工产业人群,还亟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素质,避免项目出现许多不必要发生的问题。


  目前诟病较多的是环保问题,但事实上这些问题一是来自项目管理、操作的问题,导致项目不正常运行,污水处理等方面自然也出问题,这些随产业成熟情况会越来越少。另一方面,是技术选型的抉择。现在出现问题的,多为固定床气化及改进型,这种气化技术温度较低,煤中杂质会进入工艺水,导致处理存在困难,但相信随环保技术进步,这个技术路线也可解决环保问题,并可用在适合自身的煤种上。更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气流床技术,高温高压,**限度分解煤中杂质,真正可以算是煤炭清洁利用技术。


  至于企业故意违背环保政策,那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执法来杜绝。


  煤化工环保真正的问题来自二氧化碳的排放,这和环境污染是两码事。二氧化碳捕捉封存成本太大,碳汇林还需要观察。但是在必须谋求发展的背景下,对二氧化碳的态度是不是应放宽些。当然,未来二氧化碳利用是必须要统筹考虑起来的。




  5、煤化工经济性难题只是暂时


  现在煤化工遇到经济性难题,那是因为整个产业是对标高油价,油价下跌,自然经济性出现问题。


  但其一是油价的下跌是否具备长期性,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,但根据IHS的报告,新生油井的产量,赶不上老油田的衰减的速度,长期来看,油价还会回到高点。至少,油价回归是可以乐观期待的。




  6、国家扶持必然性:较小付出、较大收益


  权衡利弊,国家扶持煤化工产业,可以通过较小付出,获得较大收益。所谓收益,即为上文所提的能源安全,煤炭工业转型发展等。


  所谓较小付出,具体到煤制油来说,技术发展十分稳健,现在受制于油价,但依然有存活下去的可能。目前煤制油产业所遭受的不公平的税负,吨油负担可达2500元。其中尤其以消费税为不合理。一旦吨油减少税负1500元,整个产业至少即存续下去。


  而煤制油作为一个新兴产业,在行业起点即遭遇到低油价,国家毫无理由让其自生自灭,即便采取一些短期措施扶持,付出多少,随产业稳定,满负荷运行,及油价上升,还可由产业加上年利率进行返还。


  而煤制气产业,以大唐克旗为例,即便按照最新的投资规模,每立方米天然气成本仅在1。6元,而国家进口气价还达2元/立方米。尽管这个成本是在满负荷运行下计算的,实际难以达到。


  但如果不采用目前流行的碎煤加压气化,而采用干煤粉气化这一更清洁的技术,负荷开满并不存在太大难度,整体投资不会相差太大,经济性可以进一步测算。


  所以目前相关政府部门,对煤制气的政策收紧并没有道理,现在更应该做的,是如何选好技术路线,做好示范项目,并促进这一很有潜力的煤化工形式,在目前市场自发发展遇到问题的情况下,更良性健康的发展。


  最后要说的是,技术的进步没有止境,煤化工在中国的发展还只是初级阶段,未来随技术进一步发展,成本等各方面还会有下降空间,整体产业成熟度业会更高。届时中国依托廉价煤的煤化工,与中东、美国依托廉价气的天然气化工,以及石油化工,会维持长期共存、竞争的态势。


客服服务热线
0411-87806910 (周一至周日:9:00-18:00)
公司地址: 大连市金州区胜利路900-2号 ( 金州东门火车站北200米 )
传真: 0411-87821757 QQ: 374153504 E -mail: dldongsheng@qq.com